《创业都昌人》之江文俊的创业梦

《创业都昌人》栏目由都昌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、都昌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。本期《创业都昌人》让我们来看江文俊的创业梦。

他是一位90后,为何放弃繁华的都市回到家乡重操祖业?子承父业,为何却遭到父母的反对?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,“90后”的江文俊是怎样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?

都昌县融媒体中心(记者 吴斌)井头村位于我县芗溪乡东南角,濒临鄱阳湖,水域面积丰富,达1.9万亩,水产养殖业发达。近年来,井头村在传统水产网箱养殖的基础上,拓展水产品加工产业,创新电商销售渠道,不断做大做强水产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产业,目前注册海产品养殖和加工类合作社就有17家,都昌县齐发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。

合作社负责人江文俊是一位“90后”,也是地地道道的“鄱湖村”人,家里世世代代靠打渔为生。2013年,大学毕业后的江文俊来到浙江闯荡。

“我以前毕业了,在外面打了一年工,后面就自己开了个实体店做服装生意”江文俊介绍道。

有道是,美不美家乡水、亲不亲故乡人,虽然外面都市繁华,可江文俊留恋的还是家乡的山山水水,2015年,江文俊毅然放弃了都市的繁华,决心回家乡发展,并选定家乡水产加工这一产业。

“外面的话,做服装的话很不自由,现在我们年轻人的生活根本就不适合。家里觉得还是有一点点发展的前景,然后在家创业。”

虽说世世代代都是打渔为生,可当江文俊真正想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,却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。

父亲江寿喜说:“我肯定是反对他,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发展,不要到家里来搞这个创业,家里好苦好累”,母亲江秋荣也是跟丈夫一样的想法,“在家好累,我肯定是不同意,这个东西好辛苦,舍不得他吃苦。”

“我能吃了苦,其实我甘愿受苦了,就是实际行动去证明我什么事我都能做,什么事我都能干,再苦再累,我都能做”。父母的反对并没有让江文俊退缩,他知道父母担心自己吃不了这个苦半途而废。就这样,江文俊一门心思扑在了水产加工上,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,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。“最苦的时候是下半年吧,我们一天晚上24小时,每天晚上睡两个小时连续干了一个星期,体重那个时候,个子比较小,那时候我才111斤,后面做了三个月,我就105斤了。”

瘦弱的江文俊用自己的毅力证明了自己,也获得了家人的赞许与支持。说干就干,作为一名“90后”的年轻人,江文俊有着独到的眼光。

井头村渔民们大多采用传统的作业、加工模式,江文俊想到了整合资源,他根据需求量收购渔民从鄱阳湖所获水产品,并聘请大量贫困户对水产品进行加工。江文俊父亲江寿喜告诉记者,“贫困户好多人没事做,如果搞得起来,对村子里的发展有前途,对于他,我当时反对他的,这个东西要吃苦,他说吃苦不要紧,主要是能带动这个乡村企业。”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江文俊的事业也慢慢的走上了正规,厂里的效益也越来越好,还能带到家乡的人们在家门口就业,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。目前,厂里共聘有12名工人,其中6名贫困户,贫困户每年每人可获得15000元的收益。

贫困户江茶凤就是其中之一,她平时有时间来厂里做做,还能在家里带小孩子。她说“都可以拿到二千多块钱,他们在这里长期做的,可以拿到四千多块钱。”

贫困户余秀林在江文俊的厂里做了五六年,经过多年的相处,他对江文俊的为人更是由衷的赞叹。“老板可以,为人好,对我们这些做事的人都照顾,老板不好,也不存在在这里做几年,工资也还好,这个月做的三千多。”

现如今,江文俊的水产养殖合作社年产值达三百多万元,他将产业发展、脱贫攻坚有机结合,常年雇佣贫困户,既促进了贫困户增收,解决了贫困户务工的问题,又为井头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得到了当地广大渔民的一致好评。说起未来的发展,江文俊也有着自己的想法。

“下一步的话,因为我们的产量还没有提升到那个地步,设备太陈旧。所以只能说,根据外面的条件,改善自己本地的条件,然后把这个场子的规模越做越大,然后把产量品种的提升上去。”江文俊期待的说。

作为一名“90后”,江文俊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和不怕吃苦的精神,证明了自己。作为一位创业者,他是成功的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都昌人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,我们也希望,在这片我们深爱着的土地上,能涌现更多的创业者,更多的致富人。

(作者:都昌县融媒体中心(记者 吴斌)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