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江西是个好地方】年轻人为什么爱“奔县”?

“漂”也好,“留”也罢,无论选择逐梦繁华还是归守乡野,故乡始终是魂牵梦萦的地方。

作者 | 李敏

题图 | 人间烟火

从“县城贵妇”“县域旅游”到“县城文学”,最近一段时间,“县城”成为继“中产”之后,又一个全网热议的话题。

“小城故事多,充满喜和乐。若是你到小城来,收获特别多……”20世纪80年代,“甜歌皇后”邓丽君的一首《小城故事》火遍大江南北。

40余年后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选择逃离北上广深,回到家乡的那座小县城。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变迁与价值选择?

图源网络。

每一年,都能在当季社会风潮中,看到年轻人与众不同的精神状态。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“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”“裸辞寻找人生意义”……今年,“去小城旅行”意外爆火,大家齐聚在小城中心,打量着县城的边边角角,发现小城被低估的风景与烟火,找寻精神安稳、内心安定的愉悦体验。

一直以来,北上广深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代表,以其繁华的经济、丰富的文化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吸引着无数追梦者。每年毕业季,数以万计满怀激情和理想的“小镇青年”奔赴这里,期待实现自己的价值。他们笑称自己为“京漂”“沪漂”。一个“漂”字,既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鲜明标记,也流露出一种无所依靠的无奈。

如今,经历了高房价的打击、通勤时间的焦虑以及独在异乡的漂泊无依后,“离开大城市,返回小地方”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集体选择甚至集体自觉,回到“走不出”的小城当“县漂”成为更多年轻人向往的生活。

图源网络。

与一二线城市相比,县城里有一个更接地气的中国,也有一个更开阔的世界,“节奏慢”“压力小”“离家近”“工资待遇差距不大”是年轻人选择回县城的理由。

“人家”变“家人”。几万一平米的房价、数小时的通勤时间、“月亮不睡我不睡”的工作节奏都不是让打工人下定返乡决心的关键,毕竟相对于县城,大都市发达的经济、优渥的教育医疗条件、富有竞争力的薪酬都是“硬核”竞争力。唯独是在夜深人静时,在独居小单间里,猛然起身却又撞到桌角,疼到飙泪的瞬间,击破无数年轻人心底的防线。

大城市里,大家都是天南海北相聚的“人家”,回到家乡,面对的都是从小看着你长大的“家人”,是儿时吃过的那家炸串、楼下的早餐铺,是路上三三两两的亲戚熟人,是小城的一草一木、人际关系、情感网络,是久违的松弛感、烟火气、人情味。

“工资”换“生活”。智联招聘发布《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,2024届毕业生签约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比例升高2个百分点,占签约总体的1/4,就业市场“下沉”趋势初显。曾经,以为一线城市代表着繁华、滋养着梦想、充满着机会。在经济增长节奏放缓、就业压力增大的当下,我们猛然发现,繁华跟自己无关,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,工资依然赶不上“下跌”的房价。

于是,我们开始对大城市祛魅,开始回想起县城的小美好,开始期待日出时和工作携手、日落时和爱人相拥的“一屋两人三餐四季”生活,加上扣除房租、交通等成本,一些小县城的工资待遇实际和大城市相差无几,“回县城”一步步提上日程。

“落后”与“下沉”。从地域看,县城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,既保留了乡村的宁静与淳朴,又融入了城市的现代气息,是介于都市和乡村的“第三空间”。许多时候,我们对小县城天然带有几分偏见,认为县城就代表着低矮的自建房、老旧的街区、贫匮的精神生活。然而,随着经济的发展、时代的进步,小城也有高楼大厦、霓虹闪烁以及成熟的生活配套。

随着大城市消费品牌逐步“下沉”,二三线城市的差距日渐缩小。在大部分人逐梦大城市的时候,小县城的经济机会与发展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了“战术退却”的广阔天地。同时,这些带着外部世界的知识、信息、观念与生活方式而来的年轻人,也在无声地推动着“小县城”转型开放,实现人与城市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图源网络。

无论是千帆过尽还是夜深人静,人们总是对当下的处境充满犹疑。难免“回头望”,望向自己人生的一个个岔路口,幻想自己如果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,是否会有更加轻松、精彩的人生境遇。因为没有选择县城,所以县城就成了烟火朦胧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
但是,我们把县城描绘得再美好,收入减少、职业发展受限、文化生活匮乏等一些现实问题依旧横在眼前。讲好记忆中的那场“小城故事”,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。

让“慢车”也能到“罗马”。尽管各地经济政策和人才政策重心逐步向县域倾斜,县城也逐步扩宽了一些就业空间。但是,产业结构和门类相对单一、大企业和高新产业相对缺乏的现状依然存在,优质的工作岗位不足也是客观现实。

就业和经济紧密相连,塑造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,关键在于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结合地方特色,着力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,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支持,打造一批规模化、优质化、品牌化的特色产业,让年轻人记忆里惬意平凡的“人生来处”成为生机盎然、活力十足的“创业归途”。

让“小城”也能“故事多”。“北上广容不下肉身,三四线放不下灵魂”。应该看到,在县域硬件短板逐渐补齐的趋势下,精神文化等软件短板开始不断凸显。除了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,年轻人同样期待精神、文化领域的“重塑”。

帮助年轻人实现“精神返乡”,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中更加聚焦被忽视的自然风光、风物特产、民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县域资源,主动掌握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和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推介手段,及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,让“小县城”的迷人魅力被看见、被发现、被向往。

让“回头”不必撞“南墙”。在大小城市间切换兜转后,许多年轻人会再一次选择“杀回”北上广深等大城市。社交平台上,这群年轻人被称为“回笼漂”。在这个语境下,一线城市被视作“蒸笼”,“回笼”则意味着斗志与激情将被重新点燃。他们明白在大城市立足的不易,但依然愿意用宝贵的青春放手一搏。

在大城市与家乡的来去之间,见证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失落。无论是“离开”还是“回笼”,都是调整与试错的过程。我们更应该充分包容和尊重这种宝贵的英雄主义,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的机会、犯错的空间、兜底的保障,让他们可以更加理智、从容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。

站在县城高点,不难嗅到田间的稻香,也不难望见遥远的高楼大厦。“漂”也好,“留”也罢,所有异乡游子都是家乡骄子,无论选择逐梦繁华还是归守乡野,故乡始终是魂牵梦萦的地方,是心灵栖息的港湾,它始终陪伴着你、鼓舞着你、见证着你、包容着你、等待着你。

来源:当代江西

责编:石小玲

审核:陈典洪

终审:付文龙

监制:朱景亚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